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些年来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城镇化从 30%提高到 70%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越过 50%的拐点后,其增速减缓。随着农业与非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差距缩小、农村人口转移趋缓,我国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同时,现行人口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建立在城乡、地区分隔的户籍制度基础之上,流动人口可以离开土地但不能融入城镇,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农民工难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内需的扩大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城乡区域间人口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社会风险不断积累、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农民工收入提高并不能真正推断农民工生活水平提高,而要从农民工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和收入提高同时进行分析,将农民工城市工资溢价与成活成本溢价抵消后进行分析。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分析角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农民工城市工资溢价与生活成本溢价的抵消效应;二是比较教育、医疗水平、收入水平等其他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极其影响大小,从而回答决定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三是根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民工城市工资溢价与生活成本溢价抵消效应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工资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分析比较教育、医疗水平、收入水平等其他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极其影响大小;第三部分采用VAR模型,对工资溢价与生活成本溢价抵消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农民工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水平影响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简单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社会, 农民工是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主要劳动力,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同收入、地区、年龄段、职业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差异很大。
俞林和印建兵(2021)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的研究,得出积极地城镇化条件、职业稳定性、人力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积累等都对新生代农民转化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职业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李海荣,杨晓楠(2021)通过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对农民工落户城市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家庭月均收入、住房性质和社交活动也会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落户意愿。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农民工城市工资溢价与生活成本溢价的抵消效应来进一步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普遍程度;
5. 参考文献
[1]俞林,印建兵.职业资本积累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意愿的驱动机理[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8):61-68.
[2]李海荣,杨晓楠.医疗保险对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双重影响:“推拉效应”和“替代效应”——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检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05):112-120.
[3]陈礼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绵阳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郑祥江;丁家洪.西南科技大学,202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