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别差异的存在,国际贸易中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愈发严重,而关于企业解决该问题方法的研究仍较有限。一般认为,可以将个体企业作为质量识别的主体,通过获取质量认证、广告等方式来克服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个体企业产品质量的充分识别很难实现,因此,企业所属群体的质量声誉也可能为识别该产品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在此背景下,从现实层面看,质量也是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角度,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有研究对群体质量声誉与企业出口贸易关系的关注度较少,且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因此,本题意在为该领域补充研究群体质量声誉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并辅以实证支持,启示企业和政府对“群体质量声誉”的培育加以重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群体质量声誉”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预期正向);2.与该影响有关的因素;3.外资与本土企业、高质量与低质量企业、大型与中小型企业等受该影响的程度是否有差异。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Melitz(2003)率先将企业异质性成功引入国际贸易模型中,打破了新贸易理论的“同质性企业”假设,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时代,而其核心假设认为企业异质性仅包括生产效率差异性,忽略了产品垂直差异性,无法解释企业的全部贸易行为。随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发现可以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进行研究,如Verhoogen(2008)、Bladwin and Harrigan(2011)均将产品质量异质性与生产效率异质性一同构成企业异质性。由此,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但以上文献并未考虑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进而Clougherty and Grajek(2014)研究了产品质量标准对企业出口表现的影响。施炳展(2013)发现了通过外资企业出口与加工出口或能克服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叶迪、朱林可(2017)聚焦于地区产品质量声誉,发现其有助于企业在存在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实现更优秀出口表现。在国际贸易领域,Cage and Rouzet(2015)研究得出一个国家的“低质量”标签会使得该国陷入“低质量陷阱”。Chisik(2003)发现国家质量声誉作为比较优势来源之一对贸易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可见,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是重要的前沿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关键研究角度,有关地区或国家质量声誉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研究也亟待丰富与发展。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1年12月-1月,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2年1月—2月,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22年3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并保证格式符合要求,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任务书等,上交论文初稿和英文翻译稿及原件,进行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J].经济学(季刊),2014,13(01):263-284.
[2]叶迪,朱林可.地区质量声誉与企业出口表现[J].经济研究,2017,52(06):105-119.
[3]杨继军,刘依凡,陈旭,赵跃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规模功能借用与企业出口增加值[J].经济科学,2021(05):68-8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