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极端降水事件,尤其是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常常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构成严峻挑战。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形复杂多样,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显著,易发强对流天气。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暴雨作为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数值模式的发展以及新理论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暴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将利用2012年7月21日和2016年7月20日两次北京地区特大暴雨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两次暴雨天气过程概况:分别描述2012年“7.21”和2016年“7.20”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间演变、降水空间分布、降水强度等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
2.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对比分析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包括高低空急流、切变线、低涡等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以及水汽输送通道、水汽辐合等方面的差异。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收集资料:收集2012年“7.21”和2016年“7.20”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观测资料,包括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雷达观测资料、卫星遥感资料等。
同时,收集相关的再分析资料,例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
2.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插值处理等,并利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对比分析角度新颖:将2012年“7.21”和2016年“7.20”两次北京特大暴雨事件进行直接对比分析,并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地形影响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两次暴雨过程的异同,为更好地理解北京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方法综合: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天气学诊断分析、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和发展机制。
3.研究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将为提高北京地区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段浩,郭学良,张庆红,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J].水科学进展,2013,24(1):1-10.
[2] 孙继松,赵琳娜,王国强,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降水特征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3,24(4):481-491.
[3] 张爱民,魏建苏.北京地区“7·21”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12,38(11):1326-133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