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系统,对中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作为副热带高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分布和旱涝灾害的发生。
7月份正处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主汛期,此时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尤为显著。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副热带高压的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1971-2020年的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分析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包括其变化趋势、周期性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等;
2.探讨影响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其背后的物理机制;
3.揭示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分析其对不同区域降水的影响,以及典型旱涝事件的成因;
4.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不同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配置下的环流形势和降水特征,以加深对西太副高脊线位置影响我国降水的理解。
2. 写作提纲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1971-2020年的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错误数据和缺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比较分析。
2.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确定:-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位势高度场资料,确定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采用客观识别方法,例如利用纬向平均法或经向梯度法,确定脊线位置。
3.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趋势、周期性变化等;-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空间变化特征。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西太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重点关注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并探讨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这对于深入理解西太副高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本研究将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例如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揭示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不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年际变化的成因。
3.本研究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不同7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配置下的环流形势和降水特征,以期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更精细化的参考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黄荣辉, 陈文. 关于亚洲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动力学问题的一些新认识[J]. 大气科学, 2021, 45(4): 781-801.
[2] 高辉, 周天军, 梁萍. 202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的成因分析[J]. 气象, 2022, 48(11): 1365-1378.
[3] 刘芸芸, 丁一汇, 赵南, 等. 201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 2019, 77(5): 858-87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