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往年案件中,对社会舆论影响重大、 常以令人惊骇的手段致使被害人遇难的案件一般由男性犯罪行为人所为,但随着社会客观条件变化及人们意识层面的改变,女性犯罪案件的数量逐渐增多,体现出犯罪行为人的性别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导致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此种情况将会在刑事及其诉讼法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需要我们现在就着手进行研究。
而女性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此,笔者选用较为经典的劳荣枝一案进行分析,因为导致劳荣枝从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成为连环杀人犯的“帮凶”之原因以及社会影响都较具有代表性,同时可以借助犯罪学的相关知识,推动实体案件的进展,以达到有效地将理论转为实践的效果。
因此,研究该选题有以下意义:第一,以该案为代表分析劳荣枝的心理对于延伸出女性犯罪的原因而言是具有较大帮助的;其次,虽然女性犯罪远不及男性犯罪比例高,但提早研究可以使社会公民对类似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了解该心理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起到防止该情况发生的效果;第三,通过研究新的犯罪心理趋向,有利于专家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及时查清事实,惩罚犯罪。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本文研究内容即推动劳荣枝参与法子英的犯罪活动之动机究竟是什么以及从犯罪学角度分析本案对于社会、法制体系等各方面的意义。
2、本文的关键问题便是探讨导致近些年女性犯罪案件逐渐增多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犯罪动机将预防作用渗透入实践,以发挥其实际作用。
3、写作提纲是:第一部分分为四个大标题:首先阐述研究该论题的目的与意义,第二借鉴外国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对相关论题研究的现状,第三简述本文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方法,最后是可能出现的难题与相关领域的创新之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关于女性犯罪的研究具有滞后性,其分析和研究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不再适用。
而专家也以男性犯罪为主要的聚焦点,鲜有相关研究着眼于女性犯罪,而大多与女性犯罪相关的研究仅停留于表面缘由,少有人深挖其内容。
但值得欣喜的是,因女性犯罪案件的比例上升愈加突出,有许多学者在近几年已经开展对女性犯罪进行相关研究,并且正尝试往较为深入的领域进行探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以“女性犯罪动机浅析——以劳荣枝案为例”为题目,拟定的研究计划为:1.2022年11月底前与老师交流,完成选题工作;2.2022年12月中旬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并交于老师批改;3.2022年12月底前修改完善开题报告;4.2022年2月底前完成调查问卷样本收集工作,咨询相关专家,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批改;5.2022年3月底前修改完善初稿;6.2022年5月前重复率检查、定稿、完成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周折.《女性犯罪及监禁处遇—基于美国样本的中美分析》推介[J].犯罪与改造研究,2021,(10):33-34.[2]陶强,林晓萌.女性犯罪呈现“一低两高”新特点[N].检察日报,2021-08-13(04).[3]李易尚.国外发展犯罪学视角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述评[J].河北法学,2021,(09):109-112.[4]杨谨如.从完善刑诉程序方面浅谈女性犯罪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博览,2021(04):87-92.[5]邵晓顺.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调查研究—以Z省监狱服刑罪犯为样本[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0(05):33-34.[6]李宇涵.女性诈骗犯人格特征分析[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04):20.[7]陈侃.高学历女性犯罪之思[J].检察风云,2020(20):5-7.[8]沈安琪,朱玲瑶.审判女性罪犯的女性法官:关于性别与审判的中国案例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05):23-25.[9]沈辰.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20.[10]周折.矫正视野下罪犯分类:从犯罪类型到犯因[J].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2020(03):47-52.[11]陈凌剑.女性犯罪现状、发展与成因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0(02):05-07.[12]宋梅琼.我国女性犯罪新动向及成因分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02):11-14.[13]Adie Bailey Ashton,Snell Esther J..Touring female crime:power and perceptions[J].Journal,2021(04):392-394.[14]Filser Andreas, Barclay Kieron, Beckley Amber et al. Are skewed sex ratios associated with violent crim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using Swedish register data[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20,(04):382-394.[15]Thomas J. Mowen, John H. Boman IV (Re)Recogniz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roles of family and peers on crime[J] .Sociology Compass, 2020, 14(3).[16]Erickson Jacob H; Burgason Kyle A.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et Codes on Violent Female Offenders: A Decade After Anderson''''s Initial Observations[J].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0.[17]Prarthna Agarwal Goel.Effects of female workforce participation on crime: An analysis from the district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20(01):234-240.[18]Nicholas D. Thomso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emale Psychopathy and Drug-Related Violent Crime[J].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0(03):794-80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