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上升,以及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民族主义在我国又有了逐渐抬头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由此便产生了#8220;网络民族主义#8221;这一现象。
网络民族主义是旧民族主义思潮在新媒介条件下的表现,由于网络传播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方式,网络民族主义也有了新的内涵。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首先必须对#8220;网络民族主义#8221;所包含的几个主要问题:类型、主体构成、目标指向、产生原因等进行整理分析。
本文旨在用时间梳理和属性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网络民族主义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状态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观点倾向等问题,并全面探讨其影响。
写作提纲:一、绪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1.2研究现状1.2.1有关民族主义的历史研究1.2.2有关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研究1.3研究创新点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研究设计孕育中的种子--#8220;愤青#8221;3.1#8220;愤青#8221;的定义及历史3.2我国#8220;愤青#8221;产生的背景3.3#8220;愤青#8221;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特点3.3.1非理性化3.3.2标榜爱国3.3.3轻言战争3.3.4拒绝妥协四、矛盾的中间形态--#8220;自干五#8221; 4.1理性思考 4.2客观宽容五、忠诚乐观的狂热粉丝--#8220;小粉红#8221;5.1.来源与特点 5.2活动与评论六、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6.1提高公民意识6.1.1国家发展6.1.2国际外交6.2增强民族认同感七、网络民族主义的批判审视7.1极端民族主义倾向7.2非理性的集体狂欢7.3#8220;信息茧房#8221;效应八、网络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8.1全球化环境下温和对话式的风格转变8.2现代民族国家的矛盾与后现代商业娱乐文化的特征8.3技术手段与社会动员方式的更新8.4准入门槛降低使得参与群体膨胀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定义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8220;愤青#8221;们的极端言论,也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二是从积极层面上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看作是#8220;政治上的进步#8221;;三是主张理性地认识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把它看成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进而总结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力求平衡另外两种观点。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
九十年代后期愤青民族主义思潮爆发,这是网络民族主义最初的种子,经历了大大小小一系列事件后,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前进入萌芽阶段;接着2008年到2012年,我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一个准网络公共领域出现,人们在这里围观国内各种公共事件,从官民矛盾到贫富不均,从强拆跳楼到温州动车事件,民族主义愤青们没太多机会关注指责外国。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2.11收集、整理中外文资料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正式确定课题第二阶段:2022.12-2022.1 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论文初稿及中期检查表第三阶段:2022.3-2022.5修改论文初稿,提交外文文献翻译稿第四阶段:2022.5进行重复率检查,提交论文定稿版第五阶段:2022.6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王洪喆,李思闽,吴靖. 从#8220;迷妹#8221;到#8220;小粉红#8221;: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6,38(11):33-53.[2]王喆. #8220;今晚我们都是帝吧人#8221;:作为情感化游戏的网络民族主义[J]. 国际新闻界,2016,38(11):75-90. [3]胡清兰. 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24(02):85-89. [4]许慧文.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群体的嬗变[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88. [5]郝其宏. 文化冲突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1):126-132. [6]刘于思. 民族主义、国家认同与数字化时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J]. 全球传媒学刊,2015,2(04):60-83. [7]王军.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02):22-29 4. [8]向洋. 网络民族主义:并不虚拟[J]. 世界知识,2005,(14):61-63. [9]卜建华,赵金亮.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02):109-113. [10]王军. 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0):141-155 160. [11]山小琪,郭展新. 新世纪#8220;愤青#8221;与青年的爱国主义[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1):17-20.[12]卜建华.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13]牛勇.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D].兰州大学,2006.[14]杨飞龙,王军.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23-29. [15]卜建华.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 东岳论丛,2010,31(04):163-167. [16]Zhou Yongming.Informed Nationalism:Military Websites in Chinese Cyberspace[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5,Vol.14 (4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