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印象管理视角的大学生社交媒体倦怠研究———以微信用户消极使用现象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3 10:40: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交媒体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产物。长久以来,社交媒体这个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似乎很少有人能够独自依靠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或联络。然而这些社交软件虽然方便了交流,但也带来了复杂的信息。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浪潮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占用和信息碎片化等问题。同时,减少或停止使用等负面使用行为也会随之发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笔者可以清楚的感知到社交倦怠在周围群体中的存在与蔓延,日常中可以体现为:关闭朋友圈、不发动态不点赞不评论、更加喜欢使用微博、回复消息态度越来越消极等,因此,此研究的立意对于实际生活也有着较大意义。

而事实上,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用户心理、认知、行为以及其他维度的变化,笔者通过梳理与社交媒体倦怠相关的论文可以发现,主要研究的是社交媒体倦怠的定义、成因、结果和测量指标,从个体、平台、社交等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文献进行了社交媒体倦怠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各方面的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当前,我国学者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社交媒体定义、分类、维度等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研究需要深入进行。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与传播学理论知识,探讨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社交媒体倦怠领域的研究做出相应的补充。因此,本文试图以该现 象为研究背景,以微信的用户使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有关社交媒体倦怠 的相关研究,分析用户社交媒体倦怠产生因素及影响强度和可能带来的行为结 果,并借用印象管理为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和总结,从人际互动这一深层角度探 究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并对国内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的理论补充。

一、据此,研究拟解决可大致分为两个:

(一)、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成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关于社交媒体职业倦怠的研究还很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普遍现象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些研究的早期结果主要见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起步较早,社交媒体出现相对较早。由于社交饱和信息过载,使得许多用户产生了厌倦社交媒体的现象。

(一)国内文献

2017年,中国开始了对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学科研究从早期的心理学和情报学逐步拓展到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学者们对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从定义、形成原因、量表和影响的研究入手。作者将学者们的研究从时间和范畴的一般顺序简要总结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经过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可以清楚知晓当下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个过程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倦怠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过度繁荣之后的衰败,需要学界的关注和探索。同时,用户的社交媒体倦怠已经开始对用户的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职业倦怠的原因值得探讨。这不仅可以分析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也为用户提升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维持虚拟社交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平衡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其次,社交媒体普遍的倦怠现象提醒人们社交平台使用黏度降低,这应引起各类社交平台、社交软件和相关网页开发者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最重要的是用户自身要适当区分线上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关注线下的沟通和互动,避免成为社交媒体的附属产品。综上所述,应从实证角度探讨更好的方法,以填补国内外社交媒体倦怠研究领域的空白,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倦怠。

此外,本文的研究计划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方楠.差序格局中的自我呈现: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动因解析[J].重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20.

[2]万卉英.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0.

[3]陈楚.微信朋友圈印象管理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