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方博物馆作为地方的一张名片,运用藏品、陈列等手段,地方博物馆承载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收藏、研究与阐释这个地方各种遗迹和遗物的职责,以增进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
今天对于微信的研究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方向总体较为宏观,对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也未成系统研究,无法对提升地方博物馆影响力提出有效建议,因而本文选取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媒体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与公众联通互动的实效。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以南京博物院公众号为例,研究地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特点和运营策略,通过研究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设置、推文内容分析、社会影响效果分析等等来研究南京博物院公众号的运营现状,提出问题和未来发展建议。
写作提纲一、绪论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3.研究方法二、南京博物院公众号发展定位2.1南京博物院及公众号简介2.2南京博物院公众号定位2.2.1受众定位2.2.2功能定位2.2.3内容定位第三章 南京博物院公众号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特征3.1 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推文的文本研究设计3.1.1 样本选取3.1.2 文本内容生产分析的类目建构3.1.3 文本编码3.2 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推文文本分析结果3.2.1 推送管理分析3.2.2 推送内容分析3.2.3 文章互动分析3.3 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文化传播特征3.3.1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文化传播的历时演变3.3.2.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文化传播总体特征第四章、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4.1南京博物院公众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4.1.1 商业性质的宣传内容过多,挤占文化传播空间4.1.2 文化主题占比失衡,部分内容流于表面4.1.3 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解构传统文化内涵4.1.4 过度追求阅读量而沦为标题党4.1.5 留言回复率较低消费受众积极性4.2 博物馆类微信公众号文化传播优化对策4.2.1 生产原创优质内容,减少商业宣传4.2.2 丰富文化主题类型4.2.3 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具的语言风格4.2.4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4.2.5 以专业化团队为基础,呈现多媒体组合式文本4.2.6 创新互动模式,积极回复受众第五章、结语参考文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与中国微信公众号相似的是,国外众多博物馆在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等平台开通账号发布博物馆活动信息,吸引受众,目前,开通 Twitter 账号的博物馆超过 1000 家。英国布鲁克林博物馆向受众提供了在Instagram 上分享故事和在Snapchat上共享内容的机会,游客通过分享自己的照片和游览体验同博物馆产生互动。国外学者们开始研究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发展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它既和博物馆共同参与文化叙事,又通过发布博物馆信息提高自身的权威性。
博物馆类微信公众号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主题“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关键词检索,共有154篇相关文献(截止时间2021年11月),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的文章最早出现于2014年,是中国海盐博物馆职员顾倩介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如何申请以及基本运营操作,预测了开设微信公众号将会是博物馆的必然趋势,是使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工作。浙江自然博物馆职员2015年对浙江省开设的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开设了博物馆导览、展览预告、社交活动等基本功能,但是存在更新频率少、推送内容草率简单、无互动服务等问题。近年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快速发展,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博物馆运用社交媒体不仅可以获得廉价而有效的推广途径,还可以改变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即一个和公众共同管理的状态, 转变过去单向的传播方式。裴玉洁、毕经纬分析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状况,指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促进了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但其作为新兴事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存在不平衡的供需关系,认为博物馆公众号应当明确定位,各馆之间加强联系,实现共同发展,从而逐步完善管理体系。还有学者大多通过个案分析探索博物馆类微信公众号普遍的运营策略。如王佳慧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秦始皇陵博物院”,对其微信公众号受众开展深入调研和访谈,从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和渠道运营三个维度研究其运营现状和策略。郑莉和李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用户分析、影响力分析以及传播技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倪祖旭从传播各要素和环节出发,具体分析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对博物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传受互动度、推送时效性和视觉表现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指标一般是通过粉丝数量、阅读量、评论数、点赞数、收藏数、转发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但微信公众号自身具有特殊性,粉丝数量只有发布者可以查看,而收藏数以及转发数没有确切的指标数据可以衡量,且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是经过筛选后展现的内容。
但是阅读量和点赞量可以说明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的广泛度以及受众的认可度所以可采用文章的阅读数和点赞数作为指标来衡量传播效果。
这些指标都具有相对客观且易于统计的特点。
5. 参考文献
[1]刘仁.浅谈“体现三贴近”原则发展博物馆事业[J].大庆社会科学,2006(10).[2]聂太广.新时代背景下的地方博物馆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8(03).[3]杜晓林.浅析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新思路——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1(06).[4]马宇敏.新媒体在地方特色博物馆传播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5]王紫涵.原创时尚类自媒体的运营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2019年.[6]徐丽红.财经类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以“黄生看金融”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21.[7]杜津霄.基于用户角度的时尚类微信公众号“世界时装之苑 ELLE”运营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新闻传播专业,2019.[8]薛婧媛,游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学术友好型内容策划及形式策划[J].编辑学报,2019(03).[9]Arias, M. P.(2018,April 18-21).Instagram trends: Visual narratives of embodied experiences at 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 [C]. MW2018: Museums and the Web 2018.[10]顾倩.历史艺术的数字化跨越——让微信公众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A].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11]胡慧媚.将“微信个人号”融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12]裴玉洁,毕经纬.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的思考与探索[J].博物馆研究,2018(02).[13]王佳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9.[14]郑莉,李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以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02).[15]倪祖旭.博物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