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养猪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便成为行业研究热点。母猪繁殖性能是评判猪场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其高低直接决定了猪场的经济效益。根据现有的养猪场繁殖性能记录,大部分猪场无法使猪群达到最大的繁殖潜力,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等都影响着目前我国母猪繁殖性能。有研究证明,长大二元杂交后备母猪的产仔性能最佳,胎次和配种季节则是影响母猪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母猪繁殖性能的目标:每一头母猪年产两台以上,每胎断乳仔猪9头以上,母猪断乳一周内即进行发情、配种以缩短胎距、降低成本,提高年产仔猪数。5]。但目前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重 视不足,从而造成后备母猪利用率低或生产紊乱,可通过研究胎次和配种季节对长大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使养殖者对母猪适时配种,把握好各个胎次的比例,从而提高整体的繁殖能力。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母猪是养猪生产力的最核心因素,规模化猪场效益好坏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母猪的年生产力 (简称PSY) 指平均每头母猪一年内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 可用来表示母猪的繁殖力和猪场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国内猪场的PSY在15~20之间, 养猪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美国、丹麦、法国) , PSY可以高达25~27, 甚至30。且我国母猪平均淘汰率35%~40%,也就是说母猪群2-3年就要更新一次,远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在丹麦、荷兰,母猪的平均使用年限是5-6年,我国当前的母猪生产水平和国外相差甚远,母猪生产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要提高 养猪效益 , 就要从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着手。我国猪育种实质性进展不大,坚持长期育种的企业寥寥无几,引种成了时尚,并不注意测得场内指标,不重视选育后备母猪,造成原有的良好性状不断退化。。我国近年养猪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虽然迅速提高,但还远低于国外水平,母猪产能不一。苏、浙、闽、粤养猪业规模饲养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饲养管理相对规范,母猪繁殖水平也普遍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提供肉猪数量可达到15头,而河南仅为9.73头。并且我国淘汰母猪在计划淘汰外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通过记录长大二元母猪每胎次分娩日期、怀孕天数、分娩状况、木乃伊胎数、死胎数、活胎数、出生窝重等数据,分析胎次和配种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了解集约化养殖中母猪的繁殖规律,制定合适的生产计划,完善在饲养管理方面的疏漏。如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配种,缩短母猪的非生产时间,提高母猪的连续生产能力。合理调整母猪胎次比例,使产仔率较高胎次的母猪占用较大比例,及时更新淘汰繁殖能力差的母猪群,提高整体的繁殖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收集某猪场长大二元杂交母猪每胎次分娩日期、怀孕天数、分娩状况、木乃伊胎数、死胎数、活胎数出生窝重等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汇总,再用SAS/SPSS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SD多重比重,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4. 研究创新点
我国每年养猪业都在发展,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经验不断增加,且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养殖不断增多,标准化程度逐渐提高,实际的生产情况日新月异不断发生变化。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差异巨大,不同地区尽管是同一品种生产情况也不尽相同。时间为15-17年,范围为浙江,品种为长大二元母猪,更具有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20年2月17日-3月10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20年3月10日-3月13日 课题申报
2020年3月20日-3月23日 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