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碳达峰协同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2:4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按照涉及地域番位不同,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演进的加深,产业转移逐渐盛行。到目前为止,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际层面,较多学者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国内,探究国内发达的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者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活动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布。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该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我国在2021年制定了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生产部门作为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部门,应从该部门入手,解决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问题,促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因此,若将产业转移与碳达峰协同研究,将会对今后产业转移的动机与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目的在于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研究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碳达峰协同机制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探究产业转移对碳达峰目标实现具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该课题的写作提纲初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转移有许多动因,王品慧(2007)提到引起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不同区域的供给条件、国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局部创新等,同时也有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理论对此进行深入阐述,如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王先庆在《产业扩张》中提出产业转移的两个基础,分别是成长差和利益差。戴宏伟(2006)认为形成产业转移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的不同。陈建军(2002)从通过实证研究支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现有的相关文献大部分以长三角地区之一安徽作为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研究对象。程必定、袁宏、王品慧等学者均认为区域发展差距是造成产业转移的现象重要决定因素,皖江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示范区,是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底前——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开题工作和论文培育立项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品慧.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1966, 8(4) : 16-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