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宜居度的评价及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7 09:03:5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来,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全面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愿景呢?即城镇人居住房面积、城镇化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等10个指标须达到什国家设定的标准。这些标准无不体现了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且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也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或宜居程度)进行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不同的省份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构造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而针对江苏省的研究寥寥无几,且用于评价的数据也不是最新数据,因此我选择这个主题,想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全面且适宜的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的城市宜居度进行科学且具有时效性的评价。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构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选用哪些指标和如何构造指标体系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关于居住环境的研究,居良镛先生代表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他首先提出了要分系统地分层次地研究人类的居住环境,要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综合考量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这基本奠定了我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理论体系。宁越敏第一次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后面陆陆续续有很多的学者专家对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我国在2005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报告中提出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这代表着我国开始将打造宜居性城市上升到政策的层面。

2007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六大标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这是国家课题组结合国内外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和吸取了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广泛考察的结果。学者李丽萍认为,“宜居城市”是指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谐发展,居住环境健康,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城市,并提出了宜居城市的七大判别标准[1]。而学者张文忠则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健康安全、生活丰富、交通便利、居住舒服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的城市,这也应是所有城市发展的方向[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

研究计划:2022.6.1-2022.9.1:确认选题和撰写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究,2006(02):76-80.

[2]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03):30-3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