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剧的艺术特色开题报告

 2023-02-14 09:37:3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

本课题的意义:

淮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从理论上丰富淮剧艺术特色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淮剧传承发展的梳理,理清淮剧的发展进程,了解淮剧艺术特色产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通过对淮剧艺术特色的凝炼,提升淮剧艺术的美学品格与艺术水准,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淮剧艺术特色研究对于整个淮剧的发展大有裨益,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淮剧是苏北地区主要地方戏剧种,形成于盐阜和清淮地区一带,淮剧具有委婉高亢、委婉细腻,线条清新的特色,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内学者们多从淮剧艺术的流派、唱腔和表演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流派研究,吴艳在《淮剧陈派唱腔研究》谈到,陈德林演唱《刘贵成私访》一炮打响,吸引了多有的淮剧戏迷,不少专业的淮剧演员也向陈派唱腔靠拢,出现了十生九陈的现象。此外,唱腔流派研究是艺术风格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淮剧界主要的唱腔流派有全面创新的筱派旦腔、承前启后的何派生腔、李玉花的旦腔滚板、刚劲豪放的马派自由调、质朴自然的杨派生腔、悲壮苍劲的徐派老旦腔、谙于板腔的李派生腔、重感情、重创造的周派生腔、淮剧皇帝陈德林的陈派生腔[1]。孙启刚在《浅析盐城淮剧的艺术特征》提到,淮剧在声调的发展上表现内容不断更新,淮剧的各个流派也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关于淮剧流派的研究,同时期还有徐柏森的《中国淮剧艺术史》,早在香火戏阶段,由于语言等因素,主体曲调分东、西路派系。西路唱腔口语化,短促而强硬;东路唱腔侧重于旋律音,艺术家个人的唱腔风格为标志,并以艺术家个人为代表,淮剧流派总的来说有筱派旦、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各大流派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淮剧在声调的发展上表现内容不断更新,其中的陈派更是大胆的借鉴其他剧种的唱腔对淮剧做了改良[2]。唐振华曾于2006年对建国以来的淮剧研究成果进行过综述:淮剧唱腔的流派特点主要以艺术家个人的唱腔风格为标志,并以艺术家个人为代表,如筱派深情委婉,何派曲折大气,马派奇特超凡、徐派坚柔相宜,李派优美抒情。[3]

在唱腔的研究中,荀慧在《浅谈淮剧之起源与发展》谈到:淮调,又叫淮北调、淮蹦子或老淮调,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其发源于苏北西部,是在当地的秧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调,又叫老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比淮剧早期的许多叙述性唱腔增加了抒情成分,与淮调相比更加旋律化。[4]张铨的《论淮剧陈派唱腔的艺术特色》提到,从地域流派、个人流派、剧团流派方面总结了陈派唱腔的风格特色。上述成果对于淮剧的历史梳理和淮剧陈派的艺术特征做了总结和创见性的回答,其中张铨概括了陈派唱腔的四美挺健、圆浑、新巧、味浓,为笔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田卓玉的《淮调音乐在淮剧中的传承与发展》论述到,对于淮剧的唱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色。唱腔的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体系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板腔音乐体系[6]。在对陈派唱腔的研究成果中,还有张铨的《论淮剧淮调的发展嬗变》[7]和吴艳的《淮剧陈派唱腔研究》[8]

综上所述,淮剧的唱腔中,要求字句清爽,音色嘹亮,气息流畅,节奏稳当,讲究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淮剧中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与老拉调中的委婉细腻,线条清新的特色更是别具一格。

关于表演方式研究中,朱诗宇在《论淮剧艺术的综合性特征》提到,淮剧由于与徽剧、京剧曾同台演出,在表演程式上很大一部分吸收两个剧种的特点,又保留了民歌和一些说唱艺术的特点,以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 [9]。邓小秋的《淮剧的渊源与形成》提到,随着徽戏对淮剧的唱腔与表演形式注入新鲜内容,淮剧的内涵日渐丰富。门叹词源自农民号子和田歌,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是一种沿门卖唱的说唱形式[10]。朱巨林在《花开申城:从香火戏到淮剧》谈到:香火戏演唱以一家一户心愿为主题,尚没有完整的戏剧表演形式,当时在这一地区盛行民俗祭祀活动,又称为做香火,主要是为人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吉庆丰收等民间迷信活动[11]。王明的《淮剧的形成、现状及发展前景探究》也提到:由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香火戏便基本摆脱了附属于巫觋活动的性质,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戏剧艺术,继而吸收徽剧的剧本、曲牌、唱腔和表演等方面的长处,使江北小戏逐渐丰富起来,开始被人们称作江北大戏 。[12]

综上所述,淮剧是由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香火戏则是当地酬神的民间表演形式。二者联合演出,俗称三可子,并逐渐形成江北小戏,主要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后有大批徽剧班社进入里下河地区,江北小戏渐与徽班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较少,其中Manuel D .Lopez关于淮剧的传承、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Chinese Drama》著文写到,发挥淮剧独特的戏曲魅力,传承淮剧特有的文化意蕴就需要靠年轻一代。因此,淮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也需要吸引年轻的欣赏群体,这样才能使淮剧更有生命力。[13]

在戏剧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国外的Hagerstrand T从戏曲的传播方式方面提出,文化的发展历程,文章将文化的空间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种基本类型, 前者又按传播方式差异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14]

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淮剧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解决眼前的难题,走上一个的新的阶段。这让我们对淮剧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淮剧会有走出国门的一天。

应用前景: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丰富表演者的理论知识,并将淮剧的艺术特色理论融入到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创造出具有浓郁淮剧艺术特色的作品和人物。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人们对淮剧艺术性的认知,提高鉴赏力和对艺术性的追求。

3.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淮剧的发展传承方面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力度,为保护、复兴淮剧提供保障。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从淮剧的起源和发展,着手分析淮剧艺术特色产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通过淮剧的流派、唱腔和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剖析淮剧艺术特色,阐述艺术特色的研究对淮剧发展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可行性分析:

1. 通过4年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积累,使我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 实地走访淮剧之乡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听取前辈的创作经验。

3. 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丰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

4. 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和多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可以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本课题采用文献检索法,举例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淮剧的流派、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凝练淮剧的艺术特色;提出淮剧艺术特色研究对淮剧发展的影响,为淮剧的发展和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年9月1日-9月15日: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

  2015年9月16日-9月30日:确定研究思路,确定论文写作框架;

  2015年10月1日-10月8日: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