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的使用情况考察开题报告

 2023-09-08 09:13: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给”字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给”字用法作了详尽的研究,且成果颇多。主要从句法研究、语法意义、语法化研究等方面,集中在对“给”的词性界定,以及“给”字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分析等。

当“给”是动词,构成典型的双宾语结构“S1 给 S2 NP”时,“给我”中的“我”充当间接宾语,是该动作引出的受益者,后面所跟的NP为直接宾语,指受语句所表示的动作影响的实体。对于动词“给”构成的双宾结构,不少学者作出了研究,如沈家煊(1999)提出了几种含“给”字句式所共有的语义核心是“给予”,它由“转移”与“到达”两个过程组成。张伯江(1999)首先提出了一个旨在与以往的双宾语相区别的概念“双及物结构”,认为双及物的句式义是“施事者有意地把受事转移给接受者,这个过程是在发生的现场成功地完成的”,其核心语义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张国宪(2001)认为双宾句的句式义是“施动者有意识地使事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何丹(2009)对这一结构的语法研究作出总结,典型的“给予”是实施者让某生命体,即“人”改变其对某物的占有状态——从未占有到占有,从而同占有物形成一个具体或抽象的统一体。

“‘给我’ NP”的双宾结构在隐喻和转喻等语言机制的作用下,原本NP的位置可以由VP来替换。由于汉语句法焦点置后,VP得到凸显,为动词“给”虚化为介词创造了条件。而这一变化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如向若(1960)提出判断“‘给我’ VP”要看在什么样的结构里,表达什么样的意义,认为可以是连动式,也可以是状中式。范晓(1987)将前置于VP的“给N”全部界定为状语,其所表达的共同语法意义为用来指明与动作有关的对象(人或者物),并根据后置VP的不同将“给N”划分出7种下位意义:指明动作的给予对象,指明动作的服务对象,指明动词的指向对象,指明动作的施事,指明动作的损害对象,指明动作的致使对象,指明动词的服务对象。韩其峰(1992)将“给我”定性为助词性质,是加强语气的附加成分,但并未加以详细描述。齐沪扬(1995)将介词“给”所表示的关系分为施事、受事、对象及收益关系四类。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给我”这一特殊用法单独分为一类,认为介宾结构“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命令句或祈使句,根据上下文有两种用法:第一种表示“为我”或“替我”,语气比较缓和;第二种是加强语气,表示说话人的意志。隋长虹(2003)认为加强语气的“给我”在祈使句中是强势语气副词,从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出发,分析描写和解释“给我”在使用上的限制以及“给我VP”的语调有节奏快及发音力度大的特征。刘超(2009)认为“给我”是一个求取型短语,通常用在祈使句中,并提出“给我”后可以加形容词成分,其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的程度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后面往往可加表示程度的“点儿”。张恒君(2013)也认为“给我”搭配较固定,已经词汇化,结构要素不能被替换,“给”的实义淡化接近消失,“我”被突显,“给我”在句中不是必需的,去掉后不影响句子的概念义,但影响说话者主观情态的表达,因此认为“给我”相当于一个情态副词。尹海良(2014)认为吕叔湘提出的“给我”同“为我”、“替我”时,可以归为“给”引进动作受益者,受益者可以是发话人“我”,也可以是其他人,因此可以是“给他”、“给任何人”;“给我”是语气副词,并从句法构式角度认为“‘给我’ VP”属于对话维度,体现人际交互,其话语功能在于以言行事,属于非礼貌性言语表达。代丽丽(2015)强调了“给我”加强语气时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的研究多从句法格式层面入手,探讨“给我”后接成分时的关系,而对其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少有系统的探讨。如果对“给我”在语篇中的使用研究不够,会影响对汉语的深入理解,也不利于汉语学习者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本研究拟以“给我”经常出现其中的北京作家作品为研究语料,以点带面,对“给我”在汉语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专题考察。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的使用情况,并考察不同时期“给我”的动态变化和使用频率,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中“给我”的多种用法,并对汉语学习者把握现代汉语“给我”的用法,提高对现代汉语语义理解的敏锐度有所裨益。

(三)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宁婕.现代汉语“给我 XP”构式的考察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任志萍.“把 N1 V1 给 N2 V2”句式语义句法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3):60-65.

[4]孙文静.“给我”祈使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周红.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4.

[6]王丹荣.祈使标记“给我” VP构式的成句因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55.

[7]张恒君.汉语的权势标记“给我”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221-224.

[8]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隋长虹.“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71-73.

[10]窦玉荣.“给我”结构在人际互动角度上的话语分析[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21-331.

[11]吴洁雅.构式中的语法化:以“给我 VP”和“NP 给 VP”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2]张建理,吴洁雅.构式语义和语用义的整合:以“给我+动词短语”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90.

[13]曹玉雪.现代汉语“V N”及相关格式的多义结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4]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94-102.

[15]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175-184.

[16]张国宪.制约夺事成分句位实现的语义因素[J].中国语文,2001(6):508-518 575.

[17]尹海良.强势指令义构式“给我 VP”探析[J].汉语学习,2014(1):51-60.

[18]胡晓兰.表祈使义的“给我 VP”的句法、语义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9]刘超.“给我 VP”句式探究[J].语文学刊,2009(15):99-100.

[20]范晓.介词短语“给N”的语法意义[J].汉语学习,1987(4):1-3.

[21]何丹.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42-144.

[22]向若.关于“给”的词性[J].中国语文,1960(2):64-65.

[23]韩其峰.谈“给我”的助词性质[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27.

[24]齐沪扬.有关介词“给”的支配成分省略的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83-89.

[25]代丽丽.强势祈使构式“给我VP”的主观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7):48-51.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二、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一)基本内容

1.引言

2.现代汉语“给我”的研究现状

3.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 NP”的双宾语结构使用考察

4.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 VP”的使用考察

4.1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 VP”作连动短语的使用考察

4.2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 VP”作状中短语的使用考察

5.祈使句中的“给我”作语气副词的使用考察

6.“给我”在现代汉语中不同年代的历史演变考察

(二)预计解决的难题

1.保证搜集语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对搜索的语料进行分析,能够辨别其中的“给我”属于何种用法。

3.结合语料多角度考察、剖析“给我”的不同用法。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研读所需文献,形成对现代汉语“给我”的科学认识,并较为全面地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

2.语料分析法 收集“给我”经常出现其中的现代北京作家作品中“给我”的语料,并对封闭语料逐条加以分析、归类考察以探究“给我”的不同用法,并挑选典型用例予以展示。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所收集的语料中“给我”一词的不同使用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结合语料库中不同时期“给我”的动态变化和使用频率,掌握现代汉语“给我”的多种用法。

4.归纳分析法 对各部分的研究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现代汉语“给我”的总体使用情况。

(二)技术路线

首先,利用学校、学院图书馆、图书室的纸质及数字资料,以及其他网络数据库等查阅有关理论著述,以此为基础梳理、借鉴、吸收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其次,规模搜集北京作家作品语料进行考察,分析判断句子中“给我”的用法;再者,对不同时期“给我”的动态变化和使用频率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把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给我”的不同用法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并结合研究结论,思考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汉语“给我”的语义等。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四、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1.学习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专题(语法)”等课程,具有比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

2.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有初步认识,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浓厚的兴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