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式”生活中的“救赎”与“沉沦”开题报告

 2024-07-23 17:56:30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圆圈式”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

它指的是个体在看似重复、循环的生活轨迹中徘徊,缺乏目标感和成长性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更容易陷入“圆圈式”生活的困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圆圈式”生活并非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圆圈式”生活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圆圈式”生活为切入点,探讨其概念、特征、成因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着重分析个体在“圆圈式”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路径——“救赎”与“沉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圆圈式”生活、存在主义危机、习得性无助、生活意义感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将查阅相关学术期刊、书籍、研究报告等,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圆圈式”生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与其他相关概念(如“内卷”、“躺平”等)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个体生存状态的理解。


2.将“救赎”与“沉沦”两种不同的生命路径引入对“圆圈式”生活的研究中,并尝试从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理解个体在面对“圆圈式”生活时的不同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3.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圆圈式”生活的现象、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刘畅,周晓虹.意义感的“解药”抑或“安慰剂”?——当代青年亚意义感研究述评[J].社会,2021,41(04):170-197 253.

2. 刘云,张翼.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与青年亚文化——基于对上海、武汉、西安三地青年社会学家的访谈[J].社会,2018,38(01):17-50 239.

3. 何雪松.当代青年群体“丧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探索,2018(04):177-184 19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